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避免撤稿的尴尬?别管它叫撤稿!

2017-06-12 帕里斯 知社学术圈

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

分享信息,整合资源

交流学术,偶尔风月

“撤稿”对于学者来说也许是最不愿听到的一个词。论文被撤稿,无论原因是什么,整个人仿佛都被扣了个帽子,专业能力甚至学术道德都可能受到质疑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着行为不端,也没有谁能够保证永远不出错误。现在,有人就在为减轻这种负面困扰而做出努力。


密歇根临床健康研究所伦理与道德研究项目试图让人们放弃使用“Retraction”这个词,以新的术语来替换,从而让学者、高校和期刊更容易接受。项目负责人Nicholas Steneck说:“是时候改改叫法了。”



尴尬和困扰只是重新考虑撤稿系统的原因之一,另一点是需要细分。通常,高校和期刊进行撤稿操作的周期很慢,需要冗长的调查才会给出结果。有时,期刊还会在论文旁边先标注上“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(编辑声明)”。不过,这样的标签也会让作者非常难堪。有人建议,如果数据确实有错,那么不如先把文章撤掉,后面再作以说明。


一些期刊希望对不同的问题文章区别对待,比如存在细微错误和整体需要撤掉的文章就不能一概而论。位于德国海德堡的EMBO期刊就引入了一种“partial retraction (部分撤稿)”的机制,在出现比如一张图表有错误,但文章整体结论正确的情况时,就会予以采用。主编Bernd Pulverer补充说:“需要完全撤稿的时候,则是把整篇科学文献整体下架。”


JAMA Psychiatry在2015年引入了“retracting and replacing (撤稿并替换)”的机制。对于一篇漏洞百出的临床试验论文,一旦被修正,它仍然具有发表的价值。《柳叶刀》的编辑则提出了“retraction and republication (撤稿再发表)”的方法。


鉴于过去15年中陡然增加的撤稿数量——据MEDLINE数据库统计2016年共有664篇撤稿文章——撤稿体制应变得更加合理。去年12月,在斯坦福大学元研究创新中心的一次研讨会上,来自学术出版行业的编辑和专家们设计出一套系统,针对涉及勘误和撤稿的各类情况提出了14种处理方法。其中,撤稿依然代表着行为不端。但其他五个术语将涵盖因其他因素而撤回的论文。比如,一些无意造成的错误 (honest mistake) 将被列为“self-retraction”。目前,这种新的分类法正在接受行业的讨论。



然而,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。作为科学出版伦理委员会 (COPE) 成员的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Virginia Barbour认为,这种方案的复杂性会带来混淆。不过COPE也认为应该停止“retraction”这个词的使用,他们于今年三月提出了更简单的方案,采用了中性的说法:“amendments”。该方案只将撤稿分为三类:不重要的 (insubstantial)、重要的 (substantial) 和全部 (wholesale)。这已经能够覆盖从印刷错误到虚假数据的所有情况。而且,这种amendments甚至可以出现在行为不端调查以前。


EMBO主编Pulverer则表示:“这样的提议有点过头了”。他认为retraction这个词对于行为不端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反映。德国前干细胞学者Leonid Schneider则批评COPE提出的方案,因为这样做对于编辑的要求就变得太低了,他们无需再担心一篇论文是否涉嫌行为不端。“很多期刊编辑当然会喜欢在论文旁边列上修正说明这种做法。”而降低作者“修订”论文的门槛,意味着那些舞弊者更容易在被揭露问题前掩盖证据。在被正式指出行为不端前,做个勘误就好了。


英国BMC学术道德高级编辑Elizabeth Moylan认为,期刊的主要责任在于保证文献内容的精确,而不是查找或惩罚那些存在行为不端的人。


究竟怎样的撤稿制度才更为合理有效,也许需要期刊来亲身试验才能知道。至少,我们应该减少学者所受的“误伤”。


参考文献

http://www.sciencemag.org/news/2017/06/how-avoid-stigma-retracted-paper-dont-call-it-retraction

扩展阅读
 

Science: 问题编委现身, 撤稿107篇中国论文期刊再曝光

中国学者被撤稿107篇, 中国科协领导约谈Springer Nature总裁

杜克生物学家被控篡改数据, 获2亿美金, 撤稿15篇

撤稿日记:从借酒消愁到统计分析的潜在问题

Nature: 造化弄人? 中国学者论文惨遭群殴, 被撤稿!

媒体转载或者合作请看下方↓↓↓

投稿、授权、合作事宜请联系

service@scholarset.com 或微信ID: scholarset

回复“目录”或“分类”,浏览知社更多精华。长按二维码识别,可以关注/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